近几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与国家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煤炭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由于煤价处于下滑通道、亏损面不断扩大,煤企资金问题突出,融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黄金十年”的行业产能过度扩张,部分企业自身资金使用规划宽松,加上对国家金融货币政策导向预判不足,造成煤炭行业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笔者认为,目前煤炭企业融资难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煤炭行业对传统信贷过度依赖。
数量相当多的煤炭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调整期的资金支持都来源于传统信贷(银行贷款)。分析原因,一是融资额度巨大,源于行业自身产业链(产运需)资金投入需求量的特性;二是评价体系缺乏,源于目前市场交易体系中配套金融产品的风控节点缺失;三是业务模式单一,源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彻底解决行业历史遗留问题。
其次,缺乏结构化融资思维。
除了上述的传统银行贷款融资外,只有极少数符合条件的上市、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进行了直接或间接融资。
再其次,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受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金融货币政策的双重影响,以及融资手段缺乏,目前大部分煤企尤其是涉煤经营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传统银行融资业务考核指标和资金风控补偿要求,目前一般涉煤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实际放款)高达13%左右(年化利率)。今年以来二级市场(股市)的升温,使得社会资金对债券市场的投资回报期望不断提高,由第一季度的年化利率12%左右,推高至目前年化利率15%左右。某些金融产品自身要求回报较高(如信托类),一般要求年化利率18%左右。
笔者认为,“钱荒”背后隐藏着流动性博弈。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失衡就是“金融繁荣”与实体经济下行,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存在“影子银行”导致“金融空转”,地方政府举债拆东墙补西墙,通过低息短贷买高收益产品博取金融套利溢价,出口企业通过贸易虚增进行人民币套利等现象。
笔者建议,构建支撑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模式互补,着力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是企业运用创新金融手段支持煤炭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