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宝万股权争夺战的硝烟仍未散尽,民生银行[0.66%资金研报]的股权之争再起波澜,面对接踵而至的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股权的事件,投资者急切地想知道保险资金究竟出现了什么变化,以及险资频频举牌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投资占比上升
受益于投资渠道的放开和资本市场的火爆,2015年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达到历史高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不断扩大,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达到7.56%,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
进入2016年,保险资金投资端普遍承压,从个体公司的角度来看,4家上市险企一季度投资收益均较2015年大幅减少,中国人寿[-0.96%资金研报](601628.SH)、中国平安[-0.25%资金研报](601318.SH)、中国太保[-0.34%资金研报](601601.SH)、新华保险[-0.38%资金研报](601336.SH)一季度投资收益分别较2015年减少34.6%、27.7%、26.39%、36%,其中股票买卖差价减少是投资收益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投资结构上来看,银行存款和债券资产依旧是保险资金配置的主要部分,占比达到总量的50%以上,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资金运用的市场化,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和另类投资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带动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上升作用大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下行的负面影响,投资收益不断攀升。
对保险资金而言,未来优化和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的趋势不变,各类非标资产配置升温,保险公司积极配置优质非标资产谋求投资端的突破和发展。
保险资金2015年取得高收益,还得益于互联网理财和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企,随着2016年监管部门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和规范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加上经济向下趋势引发的“资产荒”现象愈演愈烈,险资也要逐渐接受和回归低利率环境。
2016年1-5月,保险行业新增投资额1490.08亿元,投资占资产总额比为70.79%,延续了1-4月增长的势头,同时,投资总额与总资产变动比例触底反弹。
从历史数据来看,保险行业投资占资产总额的占比整体上处于上行趋势。2013年1-4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9775.71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2078.74亿元,占比31.64%。而结合最新的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情况来看,保险资金近几年投资银行存款的比例出现大幅下降,资金运用效率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得投资占资产总额的占比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自2016年以来,保监会就多次发文规范险资资产负债管理,市场“投机”情绪有所缓解。因此,无论是从政策监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公司对较长期限的投资标的更加青睐,但也不排除个别保险公司投资行为的过激导致期限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重压下的博弈
“宝能系”在举牌万科的过程中,投资者更多看到的似乎是“宝能系”近乎疯狂的执著,但这背后却暗示着低利率和“资产荒”已经把险资逼到墙角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负债大扩容的背景下,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逆转为负债驱动资产模式,保险资金理财化正倒逼前海人寿(“宝能系”险企主体)、富德生命人寿等中小险企另辟蹊径,于是举牌或成为中小险企股权投资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大型险企与银行的互动在明显增加,除传统的平安模式外,近期中国人保和华夏银行[0.71%资金研报]、中国人寿和广发银行成为典范。
从持股情况来看,中国人保持有华夏银行19.99%的股权,中国人寿持有广发银行43.686%的股权;从购买方式来看,主要是购买外资股东所持股份;从购买价格来看,中国人保购买华夏银行股份PE、PB的中间值为5.07倍和1.19倍,中国人寿购买广发银行的PE、PB分别为10.9倍和1.01倍。
不过,近期更令市场瞩目的银行股权之争当属民生银行的股权之争。在“宝万之争”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另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民生银行同样出现控制权争夺的情况。
民生银行一直以股权分散而著称,成立20年来,经历了多次董事会争夺战,刘永好所在“新希望[-2.14%资金研报]系”与张宏伟所在的“东方系”,以及史玉柱等,都在民生银行股权争夺战中有过较量。由于前十大股东之间的博弈和牵制,每一次股权之争暂时平息以后,民生银行的股东持股比例往往变得更为分散,最大持股比例一直未能超过10%。
这一股权均衡状态终于在2014年年末被打破,它是由一个强势的外来者安邦保险的不断强势增持,以及刘永好、张宏伟、卢志强等民生银行大股东均做出减持动作以后形成的结果。据报道,与民生银行关系密切的中民投,曾试图通过增持抗衡安邦保险,但最终未能改变局面。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民生银行A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安邦保险共持有19.2%,刘永好的新希望持有5.16%,证金公司持有4.87%,史玉柱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持有3.89%,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有3.68%,东方集团[-1.47%资金研报]持有3.61%,华夏人寿持有3.17%。
其中,安邦保险和华夏人寿均为保险资金,此次,华夏人寿和东方集团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而成为一致行动人后,两者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比例为5.48%,从而拉开了最新一次民生银行股权争夺战的大幕。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保险资金对银行的股权一直颇为青睐,对险资来说,持有银行股权不仅仅是财务投资的高收益诉求所致,更重要的是,同为金融属性的保险与银行在业务融合上存在较大的空间深度。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平安银行[0.87%资金研报]的前身)就为险资收购银行股权树立了很好典范。
在收益率竞争弱化的背景下,加上监管政策的引导,未来保险行业将更多聚焦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
2016年上半年,资产驱动型寿险公司延续以前的经营策略,依靠销售万能险等趸交投资型产品扩大规模,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从规模保费上看,2016年1-4月,安邦人寿实现规模保费1653亿元,市场份额9.02%,位列行业第二,首次超越平安人寿,寿险行业规模保费前三格局发生变化,依次为中国人寿、安邦人寿、平安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华夏人寿稳定在行业前十,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等传统险企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分别位列行业第八和第十。前十名公司占有市场份额共65.44%,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
从原保费规模来看,寿险行业前三依次为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和安邦人寿分别位列行业第四和第十。由此可见,部分资产驱动负债型保险公司在扩规模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自身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优化自身结构,原保费收入也上升很快。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万能险销售或降温,单纯依靠投资型保险销售的公司业绩增长可能遇到瓶颈。
而在业绩方面,面对投资端和准备金计提的双重压力,四大上市险企利润大幅缩水,资产驱动型寿险公司业绩影响更大,业绩分化严重。2016年一季度,寿险行业共35家公司盈利,34家公司亏损,其中富德生命人寿亏损最为严重,一季度累计亏损38亿元。
从2016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上市险企的战略基本上回归到重视个险和期缴业务方面。2010-2012年,中国太保推动个险渠道转型,2014年中国人寿推动个险渠道转型,而进入2016年,新华保险则开始推动行业内更大力度的个险渠道转型。
总体来看,上市险企在保费销售方面的策略在逐步趋同,重个险重期缴基本上成为主导策略。这种策略的选择,一方面得益于当前的利率环境,保险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更加具有主动性,追求保单价值成为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偿二代”资本监管的效果将会非常明显。
从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转型效果来看,数据验证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险新单占新单保费的比重在提升,期缴新单占比在提升,新单保费规模增速持续较高。
一季度,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新单保费规模分别为265.8亿元、211.3亿元和427.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3%、增长69.8%和增长38.5%;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个险新单分别同比增长51.3%和84.2%;个险期缴新单方面,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同比分别增长54.5%和85.3%。
在个险期缴新单增速和个险新单增速提高的基础上,新单增速也基本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从而导致保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即个险期缴占比提升、个险新单占比提升以及新单保费占比提升。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个险新单占新单保费比重提升至21%和84.3%;个险期缴新单占新单比重为83%和97.7%。
当然,尽管银行保费增速下滑趋势已经有所放缓,但是银行趸交业务受监管和公司战略的影响,未来依然存在一定的调整压力,同时中小险企的竞争导致的银保渠道“挤出”效应也较为明显。但目前银行渠道的价值仍不可小觑。
对监管层和投资者而言,关注个险和期缴占比的核心在于,这两类业务后期体现出的产品利润率更高。而从成长路径来看,发展个险和期缴的思路将更加有助于保险公司深入挖掘和发展具有“保障”属性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