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话题所至,多是悲观情绪所及。 “中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老龄化”的结论一出,“人口红利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衰退”都成了大家担心的问题。如果说政策制定者“踩油门”和“踩刹车”都会有附带伤害,那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老年人这个群体,在新的人口结构下改如何自处。
之前提到老年人群体,难免要贴上“边缘”的标签,老年人精彩点,叫做“夕阳红”;做点什么,被称为“发挥余热”,从消费上看,老年人“老观点”、“钱难赚”也让这个群体变成商家不愿去触碰的硬骨头,但是毛主席曾经说过:“事情正在其变化。”
如果说肯德基山德士上校88岁创业成功的故事成为励志经典,那么在中国,人们对老年创业的故事还保持着强烈的新鲜感——从话题人物褚时健创造“褚橙”、到IT大佬柳传志南美务农,再到看似平凡的吴胜明七旬创业人成功,老年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为“夕阳红”着墨添彩,用自己的行动反诘社会:凭什么我们不能做主角?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老龄化是社会富裕的必然结果,而老年人群体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也是应对“老无所用”(一方面社会负担、另一方面自己没趣儿)的良策——据统计,英国去年每6个注册公司中就有一个是50岁以上的人创立的,这些半百创业族每年为英国创造244亿英镑(288亿美元)的产值。 有数字显示,过去5年中,英国中老年人的公司平均年创收为6.75万英镑(1英镑合2美元),而英国的平均年工资水平大约在1.8万英镑;2/3的50岁以上创业者都对没能早些自己创业感到遗憾。
中国正面临的“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对于“被成为负担”的老年人来说,“老无所用”是对国家负担的加重,更是对老年人群体价值的否定。三十余年后,当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时,老年人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之一,老年创业也讲不再显得那样离经叛道,老年人不再面临“无所事事”的尴尬境地,而是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