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克强作了任职总理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李克强是怎么参与的?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向东告诉记者,总理自始至终参加起草,要求“做不到的不要写”。报告每一句话都是千锤百炼的,背后都有比较深的含义,可有可无的话基本上都拿掉了。(3月6日中国新闻网)
总理的政府报告完了,可报告带给大家的触动却没有就此休止,充满“李氏风格”的语言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不管是总理亲自参全程与还是钦点“做不到的不要写”,不管是用“舌尖上的安全”形容食品,还是用“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形容城镇化建设,总理的这份报告报告语言不仅简练,更是平实生动形象,透露出一份务实的态度,一份亲民的姿态,这种以交心的方式在拉近了着实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觉得“倍儿”亲切。
政府报告由来就好似个“费力不讨巧”的角色,常被群众贴上“八股文”“读不懂”的陈签旧标,而不少地方的两会也多被开成了“催眠会”,耍手机、玩电脑的大有“历史记录”存在。其实,我们都心里都透亮的明白,政府工作报告更多地时候是读给群众听的,既然是说与群众相关的事儿,以前的“陈腔滥调”就得改改,得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政府的良苦用心,赢得群众的支持,这样才能汇聚民意,更聚齐民心。
其实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走稳亲民路,才能走出亲民范儿,才可能用平常话说出群众的心声,说进群众的心坎儿里,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缩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李氏风格”正很好的诠释了问民所需,为民所想的道理,它让群众乐意听、爱听,“50次”的掌声就是好的证明。不然,一年一度的政府报告就好比“走过场”,始终走不进群众的心里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