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多项重要经济数据密集公布,如何科学认识和丰富完善判断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引发关注。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用发展眼光辨证看待经济数据的变与不变。
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记者张慧娟)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5月份的多项重要经济数据本周内公布。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5月CPI同比涨幅回落到1.2%,连续4个月处于“1时代”,PPI同比下降4.6%,已经连降39个月。而在昨天,海关总署发布,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9.4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5.4万亿元,增长0.8%;进口4.07万亿元,下降17.2%;贸易顺差1.33万亿元,扩大2倍。进出口继续负增长,外需仍然没有显著改善。综合这些数据来看,物价低位运行,为政策调控预留了空间,但是经济稳定向好的态势依然受到外部因素的挑战。
除了这些数据,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等指标与整体经济的数量关系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经济数据的变与不变?总体来看,科学地认识、评价和使用这些经济指标,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评判指标体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看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衡量数据的标准应当加以调整。如果按照旧的思维,单纯只看到某些数据多了或者少了,就判断形势好或不好,显然过于片面。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据。他说,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数据可能不一样,要用动态的观点,通过几个指标观察当前经济的变化。比如,过去经济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而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反映到用电量上面,数据会相应变化。
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会计学家张连起表示,除了分析GDP、CPI、PPI以及进出口等经济数据,科学认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的确要特别注意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等指标。他认为,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这三项指标是测量经济能量的“温度计”、反映经济走势的“风向标”,更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就像日常检查身体,尽管也有很多别的指标做参考,但是温度、血压等传统的指标仍然是重要的判断依据。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的指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对经济运行数量关系和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把握,特别是在目前这个经济转型期,用这三项的指标来研判经济形势尤其重要。
眼下,经济发展方式、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等都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在这样的“变革”的时代,应该怎么看待数据的变与不变?张连起认为,关键是要修正误差、完善指标体系,单一的数据不一定能简单契合,还要配合上就业、收入等指标。正像李克强总理说的,我们要的是有就业的增长、有收入的增长、有环境改善的可支撑的增长,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对总体形势判断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