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市级政府部门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合计8.2亿,比预算下降16.1%,创下历年来下降幅度最高。昨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市2014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关于北京市201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7月24日 人民网)
自国家纪委部署正风肃纪专项行动以来,经过强化纪律、自查自纠、建章立制、监督检查等四个阶段的工作,整个廉政行动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北京市三公经费为例,因公出国(境)费用1.2亿元,比预算下降24.1%;公务接待费0.3亿元,比预算下降58.5%;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6.7亿元,比预算下降10.1%,合计2014年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8.2亿元,比预算下降16.1%。以前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确实存在着追求享乐、崇尚奢华的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和个人那里更是愈演愈烈,公款大吃大喝,“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坚持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
北京市三公经费取得明显效绩,要积极稳妥实施并取得实效,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支撑。针对当前党员干部操办事项越来越多、操办规模越来越大、收钱敛财行为越来越突出的实际,各地各部门惩防并举,予以强力整治。比如,三公经费数额定为多少?如果费用定得过高,政府将加大财政负担,公众可能很难接受;如果这笔钱太少,工作上必然会发生冲突,引起办事人员的不满。又比如,如何通过完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科学认定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败行为”。北京市在三公费用上,一方面在公务接待细化到接待批次和人次,一方面今年公布决算的市级部门数创历年最多,可见公开透明度的提高有利于廉政工作的开展。
公职人员腐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对的共同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防止和惩治腐败经验做法。积极借鉴各国防治腐败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更加积极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是我们提高反腐倡廉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