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省扶贫办获悉,我省出台《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实施意见》,贫困县将受“紧箍咒”约束。
《约束机制》分十部分,其中一至六部分为贫困县必须作为事项;七至十部分为不能和严禁作为事项。(新华网7月26日)
当前,贫困炫富现象仍比较普遍。例如湖北省建始县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但该县却建起了一座座高大的办公楼,建筑面积均在7000到9000多平方米。类似这三栋大楼的,还有建始县公安局、检察院、地税局等多个部门。部分地区明明带着贫困县的帽子,却修建如此大排场的办公楼,嘴里打着为全县争面子的幌子,实际却是在比阔气、讲排场。
为什么超标建豪华办公楼的现象屡禁不止呢?为什么作为贫困县的领导不把资金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而是大兴面子工程呢?是不是有些领导想要通过标志性的建筑“雁过留名”,将盖大楼作为自己的面子工程,作为自己的一大政绩。党风廉政、勤俭节约的相关政策早就出台,为何对于一些贫困县奢侈浪费行为却形同一纸空文,是不是部分干部自我约束力不够,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图瞒天过海?贫困县大修超标办公楼又是谁批准的?如果不经过上面的层层审批,谁也不会这么大胆私自决定大兴土木?贫困炫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贫困炫富现象频现,那么对贫困县管理上,是不是也该推行救济与制约并行的双轨制,不能再让一些贫困县领导躺在救济机制的温床上坐享其成。首先要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和跟踪管理。如果发现有地方存在违规新建政府办公大楼、挪用挤占扶贫资金、奢侈“三公”经费等行为,要对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问责,取消其贫困县资格,回收优惠政策和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来。其次应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优惠政策和扶贫资金让某些贫困县的领导尝到了甜头,不愿意退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贫困的帽子。我们要让之前带着贫困县帽子的地区看到“摘帽”的好处,比如扶贫工作做的好的地方,不妨对政府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扶贫工作一无所成的官员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不能让贫困县的官员感到这是一种政治资本。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不仅仅要考核人均收入、工业产值等数据,还可以考核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等涉及民生的实事。只有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贫富工作才算见了成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