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人的本能,节制欲望却非人人所能。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是人之理性所在。节制欲望,以致让欲望升华为高远的志向,可能成为通达梦想的桥梁;屈从欲望、放纵欲望,欲望就成了引火烧身的柴火。从周永康、薄熙来,到徐才厚、令计划,无数案例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掉进“欲望的洞窟”,私欲缠身、自我膨胀、利令智昏,必然进退失据、行为失范、胆大妄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8日 04 版)
为官之初,都有一颗清正廉洁、为民服务之心。但随着职务提升、权力变大,部分官员慢慢放松了对诱惑的警惕、对欲望的约束,继而使贪欲蒙蔽了理智,让权势冲昏了头脑,开始接受一些“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得就偏离了最初的梦想,最终走向腐败的道路。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广东省海防与打私办原主任罗欧等落马干部,无不在被惩处时连连悔悟,“如果当初能有人提醒我,我不会走到这步田地。”这样的话,固然有为己开脱的成分,却也说明了“牢固私欲的防洪提”的重要性。
为官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教育,无时无刻不已“清正廉洁”自省,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始终坚持对自身严要求,坚持以“清正廉洁、为民服务”自省,不断规范自身言行,始终保持行驶在正确的为民服务的轨迹上。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致力于“抓早抓小”,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纪检部门应当营造一种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氛围,增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接受监督意识;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规新制,诸如在反映干部问题线索的分类处置标准中增加“谈话函询”环节,便是个好法子。给即将失足的官员提个醒,吹散一些干部身上即将聚集的浓厚“雾霾”,牢固私欲的防洪提。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金钱不是从政的价值坐标,名利也不是做人的最高标尺,在共产党人的价值排序里,为人民服务永远占据最高位置。共产党人最富有的资源,无关金钱与权力,而是冰壶玉尺的人格;共产党人最器重的名片,无关职级与地位,而是浩然一身的正气。贪廉一念间,荣耻两世界,学会管理欲望,不仅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个人品质,更是为官从政必须涵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