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威海文登青年侯聚森被多名不明身份人士打伤。侯聚森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爱国言论,此次被打疑因网上意见不合者所为。目前,公安机关已经立案,正全力对案件进行调查、侦破。(7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在部分人眼里,看到的只是干部贪腐、环境污染、部分地区贫穷、公共服务水平低等这些不足之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以为是。但凡提到“正大光明”的一面,就会遭到部分人的不屑或者对抗。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错误思想认知,既有“愤青”的年轻人,也有极具舆论引导力的网络大V,还有部分高校的一些所谓教授、学者。当实事求是的正面彰显变成“被抹红”之后,就加剧了观点相左方的情绪对立、对抗,以至演变成暴力冲突。
侯聚森发表的言论是不是爱国,他本人是不是“网络爱国青年”,因为没有看到他的网络文章和微博,我不敢妄下评论。但是,无论从一些新闻报道还是一些舆情反应来看,他们都将焦点放在了“网络爱国青年”这个标签上了,“网络爱国青年”被打了,这似乎是天大的事情,但是,我认为,这一事件核心在于是某些人将观点的争议变成拳头的暴力,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打着爱国主义的大旗,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去谋一己之私或兜售私货:有在位者自己以权谋私却常常正颜厉色以爱国主义责人,有不在位者假爱国主义名目兜售商品或组织募捐,有人假爱国主义名目拉帮结派排斥打击异己,也有人偷换概念借爱国主义兜售“文革有理”、“知识分子该整”、“上山下乡是积极的”等极左私货……当然,某些朋友会辩称“另一派不也是这么做的么”?的确,另一派中许多人也是这么做的,否则便不会发生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殴打事件,但倘若别人这么做你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甚至应该这么做,那么你和你所反对的那些人,在逻辑上又有什么区别?
当然,爱国言行,也需要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就如有一部分民众,一谈到日本,就声称要抵制日货,凡是跟日本有关的都要反对、破坏。所以,回归到爱国言论上来,也要有一定的表达方式的技巧。不用过分过激的语言,事实和真理自在民心。就如侯聚森因“爱国言论被围殴”后获得广大网民、团中央官微等的强有力支持一样。
爱国言论,就应该得到有力彰显。建设生动活泼、畅通有序、规范合法的网络环境,不仅要狠治那些谣言、黄赌毒、违法犯罪类信息之外,还要大力宣传、弘扬爱国、诚信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宣传,要以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
所以,我们回到这一事件,就是要聚焦于侯聚森被打,是否因为发表了不同观点而被暴力殴打的问题,是否使用暴力来解决观点之争。我们应当用法律来惩罚那些企图用暴力来消灭不同观点的人,无论这种暴力是针对“网络爱国青年”还是所谓的“网络不爱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