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继陕西与广东之后,湖北省成为全国第三个公布车改方案的省份。去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干部公务用车,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公车改革正式启动。经半年推进,今年1月,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已基本完成。按该方案要求,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应在今年底前基本完成。(7月30日《新京报》)
公车改革,议而不动。一年时间,仅有3省份揭开盖头。眼看大限在即,从“不太清楚”到“不便说”,面对中央留下的时间差,地方部门为何还不开刀。
客观而言,在车改的问题上,地方的观望是可以理解的:时间大限未到,“缓一天是一天”。一来可以借鉴已经公开的车改方案的成熟思路,二来可以跟随动向。
改革前,一部分领导干部享受专车待遇,“出门有人接,有人开车门,到哪儿都不需要为停车发愁”,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有专车就是有面子”。车改一来,专车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月1000多元的车补,这让一些人心理上出现了落差,不想太早放弃“特权”。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车改试点地方的车补远高于国家标准,甚至高出一倍多,车改后,这些地方的部分干部车补标准可能得从两三千元降到1000多元,心里自然也不痛快。
要想确实实施公车改革就要统筹考虑因车改引发的实际问题。比如,剩余的驾驶员如何安置、公务人员下基层、出门办事、外出考察、异地参会等如何补助。切不可因车改影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对于那些迟迟未动起来的地方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换挡提速”,绝不能拖改革的“后腿”,更不能让车改在半途“熄火”让这把手术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