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近年来,基层教师处境尴尬,工资收入在原地踏步,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由此引发多起中小学教师停课、罢课事件。除开待遇问题,基层教师在社会的地位也较低。前不久社科院曾做过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些乡村孩子看不起自己的老师,认为他们“属于被淘汰的‘产品’”,并更加认可“读书无用论”(摘自新华网)
“小学老师能够评教授,充分体现了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说,“这些新的认识,必将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有一个可持续的喜人前景。”然而,另一方面,称职的评定机制却屡次遭到质疑:谁来评?怎么评?高级职称时常被县城重点中小学教师或基层行政领导垄断。一位中学校长无奈地表示,过去的职称评定都是行政力量在主导,“最后评上的都是暗中保驾护航。”
评审专业化,构建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同行专家评审”是解决谁来评的问题,使其“小学教师”评“教授”专业化、职业化。“同行专家评审”是指,由具有相同工作的优秀工作者来作为专家进行评定。这样一来,政府官员、领导、行业协会等一些非同行人员不能作为评审专家,使“小学教师”评“教授”机制的构建少了一些人情,多了一些专业化。
加大职称评定公开、公示力度,构建监督制约机制。阳光是腐败的消毒剂,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小学教师”评“教授”机制的构建涉及每位基层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更涉及到被评定人员、评选条件等等众多环节,为防止“权力寻租”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应加大职称评定公开、公示力度,通过政务、事务公开、官方微博、微信等方法加大各个环节的动态信息公开力度。在此基础上,应强化“同行专家评审”的监督,构建监督制约机制。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监督,权力的行使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解决基层教师的职称问题,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让“小学教师”评“教授”机制成为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将评选机制规范、权力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