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生。
没了公款吃请,没了储值卡消费,吃粽子得自己买——对置身“体制内”的一些干部而言,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意味着又一次在“寡淡”中体会“清新”。自八项规定以来,这种转变日渐成为“新常态”。
广大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许多干部也由此卸下了包袱,不用再因迎来送往疲惫,不用再天天被酒精考验,不用再为坚持原则苦恼,关系简单了、环境单纯了、心态轻松了。但也有一种不同声音,认为福利减少了、行动不自由了,当公务员“越来越没意思了”,甚至产生“官不聊生”的牢骚。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能坐好车了,不敢上酒店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这确实让一些干部不那么适应。用权的紧箍咒多了,违规的成本变高了,“摊上事儿”的风险加大了,也确实让一些人觉得“为官不易”。
然而,规范干部“吃、住、行、游”的桩桩件件,哪一项管得过分、管得过度了?用公款送年货节礼,应该吗?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不该管吗?铺张挥霍、劳民伤财,能行吗?转作风的各种要求,不过是让领导干部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要违法乱纪而已,还不到“为官不易”的程度,更没到“官不聊生”的地步。
平心而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务员工资也应该水涨船高。然而,“工资低”的抱怨,并不能成为灰色收入、隐性福利的借口。还要看到,取缔不合理收入,恰恰是增加合理收入的第一步。只有工资和收入统一了、规范了、透明了,公务员的真实收入才不至于雾里看花,给公务员涨工资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
说白了,正是因为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上缺乏足够的束缚,让一些人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误以为这就是“当官”的应有状态。如果还想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随着转作风深入持续推进,失落实属必然;如果只信奉“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大,风险不可避免;如果不懂得“畏法度者最快乐”的道理,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痛苦还会加大。 (文/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