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人困局”总绕不开舆论漩涡。近日,支付宝在“我的保障”中新增了一项“扶老人险”,用户支付3元,如果因帮助摔倒撞伤的老人而被误认为肇事者,在一年内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和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3块钱买个大胆扶人”一时成了争议焦点。(10月22日,人民网)
实际上,近期有学者指出,通过对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扶人案例的研究,80%左右的案件真相被最终查明,而探头等设备的普及,真相查明率也超九成。如此看,真相率颇高,再加上保险兜底,好人干好事不更大胆了吗?党员干部带头把握好个人习惯的“方向盘”,宣传好人好事,倡导社会公德,让“扶老人险”是一块考验“真道德”或“假仁义”的试金石作实际行,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
舆论也不少在质疑:道德问题怎能用钱来解决?设立这类保险是否先有“老人讹人”的污名化之嫌?是否会进一步强化“扶老人有风险”的观念?一个保险能否抚平帮人者的心灵创伤?可见,这种看似挺有公德心和公益心的做法,免不了让人尝出了无奈与苦涩。党员干部要带头提高素质与涵养,不断借助文化的力量,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情的柔性解决,大力提升民众的公德心、公益心。
道德本身无法自救,而法律才是守护社会正义的底线。切莫恶意揣测,正如保险方的回应,“希望能够借此弘扬社会中的正能量,守护大家心中的善意”,而对善和正义的追求才是社会最需要的良心。党员干部要带头提高文化修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环境和氛围相一致,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从而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树立起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文/宁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