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衡阳市即将退休的郑老师,对一名9岁女孩打耳光,导致流出鼻血,还将耳朵撕裂开了近三厘米,缝了十针。原因疑为女孩在课堂上回答不出自己讲过多次的问题。此事引发舆论关注,也有网友评论,郑老师是个好老师,自己孩子就是郑老师教出来的,郑老师对孩子很负责任。(10月22日,人民网)
悲哀的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家长和老师都成了分数的奴隶,根本没有这样的理性常识。他们盲目、片面、偏执地迷信“高分才是好学生”的价值判断,“唯分数论”的价值观让很多家长变成了“虎妈”“狼爸”,也曾经让这位体罚学生的郑老师被评为“妈妈教师”。当他们被分数遮望眼,对体罚判断也就变得“是非不分”。党员干部要在乎民心,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才能与群众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禁止体罚学生”尽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有所体现,但相关法律条文对“体罚”行为缺少细节认定,对老师体罚学生的处罚标准也缺少明确界定,体罚就长期处于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地带”。可以说,法律漏洞与执行乏力,让体罚行为越来越触目惊心,不断制造着悲剧。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群众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心中要有一本帐;勇于担当起改进作风的重任,注重从“细”“微”之处手,更加“人性化”去化解问题,让群众感受更多更好地方便服务。
中国教育也不能再总是把素质教育挂在嘴上,而让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会让学生失去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也会让老师和家长偏离文明理性和法治常识,变得“是非不分”,最终一起成为受害者。党员干部应主动接“天”连“地”,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坚决纠正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拿出踏石有印的劲头,让人人都起来“负责”,让转作风获得长久不懈的动力,让民心与党心更加贴近。(文/宁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