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转眼,一年时间奔涌而过。近日,讲话全文正式发表,反复细读,犹有警钟长鸣。(10月24日,人民网)
李白、苏轼笔下的豪气干云,离不了唐宋盛世的气象万千。雨果、托尔斯泰书中的洞若观火,得益于对历史风云的体悟和思考。文艺工作者一方面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另一方面还应该是人民的观察者、倾听者、代言者。特别是党员干部心里要住着人民,作品深入普通人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才能创造以飨人民的精神食粮。
贾平凹在《秦腔》中,讲述了陕西山区一座村庄的凋敝,记录了正在失落的乡愁,仿佛梁上逐渐散去的秦腔余音,令人怅惘,直击人心。金宇澄的《繁花》则勾勒了上海这座东方之珠近60年的变迁,让昨日的遗漏,成为明天的启示。党员干部要挖掘出这些素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记录时代的伟大足迹,多出这样的精品,不懈攀登“高峰”,引领时代的风气,不可辜负使命。
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党员干部应不辜负人民期待、不辜负时代召唤,创作出更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文/宁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