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转眼,一年时间奔涌而过。近日,讲话全文正式发表,反复细读,犹有警钟长鸣。(10月24日,人民网)
近年来,不止一次闻听业内人士的忧心,“文艺界弥漫浮躁之风,有的作品,热闹得没有营养,精致得过于矫情。” “甚至,一些戏剧戏曲创作的目的,并不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仅仅为了评奖,演一次就刀枪入库,实在可惜。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党员干部要带头多出文艺精品,不懈攀登“高峰”,引领时代的风气,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时代在前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文化事业是挑战,更是机遇。文艺工作者一方面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另一方面还应该是人民的观察者、倾听者、代言者。党员干部只有心里住着人民,作品深入普通人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才能创造以飨人民的精神食粮。
一颗美丽的心灵绝非一日可养成,只有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温润人们的心智,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日益精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党员干部当不辜负人民期待、不辜负时代召唤,创作出更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品。(文/宁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