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始于何时,“副科病”流行起来。有研究称,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升迁比例仅为4.4%.因多年都是“副科”,不少人自嘲患了“副科病”。于是,升迁焦虑与日俱增。或认为是组织上亏欠了自己,长吁短叹,情绪低落;或萎靡不振,无心干事,沉溺于玩乐;或丧失信念,把提拔无望当成堕落理由。医治“副科病”,需要深化改革畅通上升渠道。不过,越往上走职位越少也是规律。(奥一网)
对于这样的“病”,从公务员自身来说,进入这个金字塔体系之前,就要有“奋斗三十年,仍是办事员”的精神准备。不能因为自己是高智商人才,再加上中国固有的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较高的优越感和晋升的急迫感,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公务员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者,但并非所有公务员都掌握实际权力。我国的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类,真正拥有实权的只是公务员队伍中的少数领导。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群体一样,从事着日常事务性工作。尤其在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市场主体数量较多,民众对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基层公务员撰文、开会、检查、调研、走访占据了大部分工作时间。不少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过分安逸到疲于奔命的急转弯,带来群体性焦虑。
据了解,当前公务员群体存在着专业人员结构性失衡、职业倦怠、转型缓慢等三大风险,据相关调查显示,八成基层公务员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包括身心过度劳累,对工作丧失兴趣,对自身工作能力、效率、贡献和社会价值态度消极。其原因包括个人抱负与现实情况落差,工作负荷大和内容僵化,职务晋升和薪酬激励失效。这种“负能量”不利于维护政府整体形象。
解决基层公务员“副科病”问题势在必行,还需从根上解决。首先要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公务员为国家工作的荣誉感,改变单一的物质待遇激励。其次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绩效考核和职务晋升体系,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逐步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问题。再次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将制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此外,公务员自觉转变想法也很重要,既然选择了公务员之路,就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正视自己在基层工作。把心思从“如何做大官”转变到“如何做大事”上面来。(文/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