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始于何时,“副科病”流行起来。有研究称,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升迁比例仅为4.4%。因多年都是“副科”,不少人自嘲患了“副科病”。 于是,升迁焦虑与日俱增。或认为是组织上亏欠了自己,长吁短叹,情绪低落;或萎靡不振,无心干事,沉溺于玩乐;或丧失信念,把提拔无望当成堕落理由。(凤凰网)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追求激发动力,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公务员本人来讲,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从这一点来说,公务员有晋升目标,于公于私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因为当前公务员的待遇是按照职务的大小与级别的高低来确定的,越是处在最基层的公务员,其晋升的渠道越窄,工资福利待遇越低,与上一级的差距越大。对基层公务员来说,他们的晋升渠道狭窄、待遇过低等问题确实较为突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副科病”确有存在的“土壤”。
理想与现实落差很大,这是客观因素,但这并不能成为某些干部“消极怠工”的理由。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何谓“脚踏实地”?就是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不推脱责任,积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想当“将军”的人很多,但最终当不成将军,只有当“兵”的人更多,“将军”与“兵”是职权与责任的区别,但其岗位本身无分贵贱。假如因为“兵”不能成为“将”,就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这样的集体又谈什么战斗力呢。
解决“副科病”,要加强干部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公务机构的组织架构显然需要遵循金字塔结构才能稳定,而这其实注定了晋升不可能让每个基层公务员见者有份,而必定是多中选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其职权的大小,更多的是反映干部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能力和责任,不能因为一时得失,就怨天尤人,把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之脑后。是金子总要发光的,重要的是立足实际,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干事业,这样的干部党和群众一定会看到眼里、记在心里,也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解决“副科病”,要努力拓宽基层公务员上升渠道。基层公务员条件艰苦,工作头绪繁多,获得升迁的机会少,这确实会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官本位”思想,影响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有打破“铁饭碗”的勇气,将公务员“终身制”变成“合同制”,将公务员“铁饭碗”变成“瓷饭碗”,努力吸纳“新鲜血液”,形成能上能下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大监督力度,规范公务员考核机制,公开竞聘,让能者自信“上台”,负者无话可说;加大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实施力度,即对从事战略决策、宏观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干部和从事各类政策执行、一线执法、专业和技术服务的专门人才分别设计管理办法,规范其发展方向、工作能力和职责范围,使公务员的职业发展不再只有当官这一条路。
总而言之,“副科病”要根治,需要官员摆正思想,强化宗旨意识;更需机制完善,让基层公务员心安,看得到晋升的希望。思想摆正了,制度发力了,队伍的战斗力自然也就“上去”了。(文/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