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中上几个高档菜,认为是对上级的‘尊重’”。贵州省织金县水务局一名副局长因超标违规接待被免职,局长在电视上公开检讨。(据2015年11月10日光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公务接待厉行节约为主线,紧紧抓住创新管理和深化改革这两个“治本”之策,力求根治公务接待顽疾,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近年来,对公务接待问题,中央和各地政府都有相关政策予以约束。然而,时不时“山珍海味”、“官员落马”等字眼还是会进入人们的视线,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如何才能对铺张浪费治标又治本?
一段时间以来,“大吃大喝”一度成为公务接待中最遭社会诟病的问题,“被接待”现象十分突出。首先还是因为监督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监督,或者说不知道如何监督。如果没有群众曝光,根本不可能知道公务接待所花销的费用。其次是因为公务接待的主体心态出现偏差。所谓主体,即接待方与被接待方。所谓“烟搭桥酒引路”, 接待方想要通过吃喝来打好关系,或者是解决面临检查不能通过等问题,妄图走“捷径”,而忽略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问题。再说被接待者,认为出门在外,就应该好酒好菜,鲍鱼龙虾,把吃喝当成是理所当然。而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制度不够完善,主要原因是国家资源分配过多依赖人际关系,缺乏规则和制度上的约束。比如,下级政府接待上级政府官员,如果上级官员按规则办事,下级就不必盛宴接待、费心讨好了。财政制度不够严格、不够公开透明。不少单位都有非预算账户,即小金库,很多招待费从这里出。也有地方政府让地方企业招待,再给企业别的好处。
公务接待过度消费这样的歪风必须遏制,首先单位领导要提高认识、身体力行、廉洁奉公,严把招待审核关,增强勤政廉政理念;二是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公务接待费用的监督和查处力度,使其具有约束力;三是组织人事部门在对党政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时,应把该单位经费支出特别是招待支出的合规性作为考察考核的一部分内容,敦促领导干部任期内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其职责;四是对现行的公务接待费用制度规定进行修改完善,根据现行的实际消费和物价水平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及实施细则,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文/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