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老宋今年54岁,人生经历一波三折,先后从农民到餐馆老板最后又做回了农民。中途开了20年餐馆,03年就开不下去了,倒闭了,欠账太多,当年的7万,杏林镇政府欠的。(《人民网》,11月12日)
老宋开餐馆20年,从当初踌躇满志的有志青年到如今年过半百的老翁,这7年来148张白条着实摧毁了他的生活。算起来,97年的7万现在也值好几十万了,如果没有欠款,至少现在他生活富足,不至于还住在冷冰冰的板房内。
长久以来,政府官员吃饭打白条已然是习以为常的事儿,老百姓总认为公家来吃饭不至于赖账,官员又称“政府又不会倒闭,你怕什么”为由来搪塞百姓,一来二去,这太极着实打的漂亮,既忽悠了百姓又保住了自己的官位,难道这就是政府的一贯做法,公信力何在?
由于官员的公信力,普通老百姓总认为紧盯政府就抓住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殊不知,由于官员的流动性大和频繁升迁,当初“打白条”的人早已“乾坤大挪移”,一句“历史性遗留问题”就能把你打回原地,那我们为何还要轻信政府机关呢?因为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是替百姓排忧解难的亲人。可这样的亲人却不断消耗着我们的“信任”。
身为政府机关,我们打的是国家级的招牌,公信力何其重要。倘若人人都像杏林镇效仿,那法治从何而来?信任从何而来?人们之所以愿意让“打白条”,是相信你,这是莫大的荣幸,而杏林镇的行为却再度伤害了百姓。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让百姓吃亏,让百姓担责,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历史遗留问题”,难道这就是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诚然,领导的频繁调动和升迁是外因,那为什么领导离任前没有兑现承诺,解决问题!“一走了之、留给下任”的常规做法着实令人心寒。那百姓的损失又该由谁承担?白条替金钱的做法真不可取。
政府公信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希望各级政府机关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文/凌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