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周玮)日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是今后五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指针。补齐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目标实现的关键。(《新华网》,11月11日)
众所周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城市人口流动量大的特点,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普通农村百姓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生活的构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如何过得开心、过得有意义成为当务之急。
如今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农村也不例外。居住环境和城市绿化成为购房首选,而公共文化服务却跟不上节奏。
首先,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而且丰富了百姓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服务窗口,更是百姓的精神食粮。
那么,如何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呢?在乡镇层级,对尚未建成的文化站要进行集中建设,对尚未达标的要提档升级。在村(社区)层级,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等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
针对近年来广场舞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需求快速增长,而城乡文体广场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建设相协调的文体广场。
除了加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也至关重要。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做好就业社保、养老助残、福尔关爱、人口管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工作,在基层打造一个方便群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城乡一体化。
(文/凌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