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的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新华网 11月5日)
如何“脱贫”?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专家刘奇认为,要做好“四个扶持”——维权性扶持、补偿性扶持、开发性扶持和转移性扶持。在阐述“开发性扶持”时,刘奇尤其强调了“智力”与“体力”两个层面的开发。其中,“智力”的开发,是让贫困人口充分享受到义务教育,发展、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村空、乡弱,县挤”现象比比皆是,苦了众多农村娃,这些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而在要求做到 “授之以渔” 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又严重不达标,大多数教师都是原有“数理化”老师经过简单培训后上岗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也未受到重视,得不到最基本的实训。这样的职业学生离校后,就业率当然就不高了,根本达不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如何真正落实“授之以渔”?笔者看来,对在校生,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实操性。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状元们比比皆是。虽然这些“状元们”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其专业领域内也做到了一定的高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跟资质。在更注重实操性的职业教育中,在面对实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在上实操课时,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性的“状元们”,是不是更能达到效果呢?更能将 “授之于渔” 落实到实处呢?
(文/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