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关于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纵深推进,如何在其培育和践行间建立可靠联系?清华为何要凝聚多方合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集体攻关?协同研究又该如何实现?(新华网 11月12日)
近日,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讨论非常热烈。每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专著论文就有上千篇,但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距离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还有差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注重长久有效机制的建立,使其并非“一阵风”吹过,而要能够常态化。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短短的24个字,让人民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对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使人民更加有了信仰支持。但为了更好地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全面落实24字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注重搭建长久有效的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不应只是循死规矩促落实,而是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到每个人民群众内心。
(文/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