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民获益实实在在。但最近下乡进村采访,却听到有群众反映:项目是多了,但总觉得不给劲。(11月24日 人民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惠农扶贫的国家政策越来越多,各项目陆续下放到位。可以说,新时期农村扶贫和经济发展是非常需要这些项目的。但是,在落实这些扶持政策时,一些地方又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项目不能集中落实,“遍地开花”收效甚微;项目不能下放到村,不接地气,干部群众怎么理解?故而,惠农扶贫虽花了大力气,却不见大成效。虽遍地开花,却不见收成。造成群众误解,项目虽多,但不给劲。故而,结合地方实际,落实惠农扶贫项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项目落实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切实把项目落实同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惠农扶贫项目必须透明公开,让村社干部亲自落实,让群众放心;加强项目监管,绝不能“留有余地”,搞“暗箱操作”。
这个部门送一批鸡苗,那个单位铺一段路;这边搞扶贫“观光床”,那厢搞“轮流坐庄”。少数地方扶贫搞“大水漫灌”、遍“撒胡椒面”,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好比 烧开水,柴添不到一块,火力不集中,水总烧不开。如此扶贫实在要不得,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南辕北辙,其实质还是假扶贫。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统筹使用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贫开发实行“县级备料,村级炒菜”。打破县级各部门利益藩篱,找准各村“贫困症”,开好“对症方”,将各项涉贫资金“打包”下放到村,各村因地制宜上马扶贫开发项目,县级综合考量扶贫资金分配。其次,政府部门种好监管“责任田”,施好科学激励“肥”。纪检、审计等部门做到项目监管“上架天线”,项目实施“下接地气”,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下放给“村两委”,让村里的项目村里说了算,村里的项目村里自己办。
探病因而后开良方,知需求方能解难题。只有摸好本地贫困“家底”,方能制定好精准扶贫开发路线图,才能把好扶贫开发脉搏。循着扶贫开发路线图,统筹利用好扶贫资金,搞好扶贫开发精确到点滴。(文/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