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2015年12月2日《新华网》)
“毕业学生平均月薪3000多元,基本实现‘中职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如是说。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扶贫先扶智,以教育彻底“拔穷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陷阱。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在国家、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取得显著成效,如希望小学的修建、农村义务教育孩子免费午餐行动等等,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仍有诸多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要弄清贫困地区教育现状。
“读书无用论”,是很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的观念。父母认为女孩子将来嫁人生子,种好家里的地,带好自己的孩子足矣;对于男孩子只要有力气,给人干苦力也不失为一种出路。让孩子读满义务教育阶段就不允许孩子再上学,甚至让孩子中途辍学。加之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基础差,孩子没有读书的信心,家长更感受不到读书的作用。
“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为孩子读书尝尽苦头。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黄若平说“进村入户,房子最破、最穷的家庭,九成的可能是这家有孩子读高中或大学。”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在都安,在贵州、云南、广西、山西等地的贫困山区,这样的现象也十分普遍。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些家庭中却是“读书致贫”。为摆脱贫困,孩子们读书非常刻苦,孩子们没让父母失望,考上了大学或者职高。但面临大学对他们来说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父母已经是没有办法,很多孩子不得不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谋一份解决温饱的差事。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难题,贫困地区教育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与城市差距更是天壤之别。几间小房间、几张桌椅、一张黑板可能就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全部家当。而在师资上,城市里的学校,一个班级几个老师,在贫困地区一个班甚至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的不在少数。
扶贫先扶智,以教育“拔穷根”。不仅要改变“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更应解决“读书致穷”的问题,贫困地区教育政策、措施和经费更要实现“超精准”。
(文/ 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