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对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经查,廖少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滥用职权造成国家财政资金重大损失。廖少华的上述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违法,并已涉嫌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廖少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中纪委网站)
从2013年10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在接受组织调查到今日的尘埃落定。历时半年调查到定性,大量的信息反馈未能使该案有所逆袭。剥开众说纷纭的网络摸底,我们能发现用在廖少华身上最多、最频繁的词汇是“用人讲圈子”。抛开这一用词,主政黔东南7年的他获得媒体的评价多为“工作能力强”、“态度谦和”等正面性词语,然而事后美誉的颠覆却归结于“圈子文化”的影响,一个口碑之好的高官就这样败在“用人讲圈子”上,无不令人唏嘘。
“圈子文化”古已有之,三国的“桃园结义”就是典型的“圈子文化”,至今为人称颂。作为“圈子文化”的成功,被定义为成功的聚集体,经过历史的演变升级,无论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还是政治场里的利益交际都已然离不开这样的“圈子文化”,圈子所带来的福利已然掩盖了圈子里人的视野,看见的多数沦陷在物质利益上。然而,正如“线上蚂蚱”一样,能共同荣誉,也能共同俱败。丝丝的关联,更是牵连着共同发展、共同呼吸的“生命锁链”。
我们说,在贫寒的时代,在险恶的环境下,圈子使人平添不少温暖。他让人感动,让人增添力量。然而,如果圈子融入太多的人情与意气,许多恶习就应运而生。拉关系、组山头、裙带风、不重才能而重亲谊故乡、走后门、不讲道德、枉法舞弊、隐瞒亲友的过失。结果是一团乌烟瘴气。正如案件中的廖少华,一再的依赖圈子就应证了“成也圈子,败也圈子”的恶性传染。因此,警惕官场中的“圈子文化”,打破“圈子”的形成或许能够为“为民清廉务实”的主题作为提供一个新思路。(文/毅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