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公务员都是人们羡慕的职业。今年5月初,黄艳辞去了做了5年的湖北宜昌秭归县人社局副局长一职,引发热议。随后,她接受民办学校湖南信息学院的聘用,成
为该校校长助理兼任人事处处长。3个月后,她再次“裸辞”成为一家装饰公司旗下建材公司的高管。3个月后,她第三次“裸辞”。11月16日,她和朋友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那么,官员辞职创业是否合适?公众又该不该“大惊小怪”?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呢?(《新华网》12月18日)
所谓“裸辞”,指的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不考虑后路。 辞掉官位,转战企业,拿着高额薪酬,发挥“权力余热”……类似问题一直饱受社会诟病。不可否认,一些经验丰富、有专业特长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后,以适当方式发挥余热,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最令公众不解的是这些“官员”为何辞职后纷纷获得了企业高管位置呢?而且,这些企业的高管位置无一不是拿高薪的岗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关注和解读吗?换个角度,抛开个别官员高学历和专业素养的背景,仍有绝大多数辞职官员并不具有专业的水准和充分的商业头脑,为什么他们也能“一下海”就当高管、拿高薪呢?反之,为何我们鲜闻一些高级别官员从普通职工、环卫工人干起的呢?官员一辞职,经商入企业也往往直接“平步青云”,他们凭的是什么?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真实的答案应该是,企业真正看重的是官员所“携带”来的官场资源和人脉,这才是辞职官员“多高管”、跳槽后即刻拿高薪的关键所在。就如两年前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管理委员会主任覃朗辞职,后到一家房企任职。一些官员辞职后所谓的“经商”、“当高管”,其实无一不是在任职期间积攒下来的“市场资源”和“种种人脉关系”换来的,这也是他们的“身价”不降反升的真正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显加大反腐力度,使得官员不好当;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公务员灰色收入拿不到或减少,再加上公务员群体容易受到公众质疑;中央加大查处裸官的力度。这种大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与官员辞职有关。
“裸辞”在一段时间内恐怕会引起争相仿效,要杜绝这种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堵住制度的漏洞,避免有些人“钻空子”。对于其中存在的违规现象,要依法严厉查处,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也给后来者以警醒。规范“裸辞”官员到企业任职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更关系到市场经济竞争秩序是否公平、市场经济能否健康运转,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文/陈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