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崇廉拒腐,树立良好家风,坚决杜绝“节日腐败”。(《新华网》,12月23日)
如今元旦、春节将至,正是公款吃喝、送礼、旅游和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易发高发时期,防止“四风”问题以偷梁换柱、暗度陈仓之势再次上演,清除节日腐败“木马”,夯实拒腐防变“防火墙”,这是遏制“节日腐败”的当务之急。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这个节点发出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过廉节,树家风,这无疑是在提醒和保护党员领导干部,为防止“节日腐败”敲响了廉洁自律的警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发出节日禁令,管住了节日公款送请、行贿受贿,公款消费市场不断缩减,天价月饼“失宠”,高档烟酒难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我们也看到,仍然有部分节日送请和公款消费悄然改头换面,玩起了“变形记”:不让送烟送酒,改送商卡礼券;不让公款购礼,礼品册成送礼歪风新宠。拿着这种小册子,收礼者可根据上面的网址和账号密码,自行上网或者电话选择礼品,然后快递到家。禁令之下为何还有形形色色的变通勾兑?究其原因,就在于“严肃处理”的力度不够,令行贿受贿双方都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
群众盼望遏制“节日腐败”的禁令能管得更宽、更严、更久,还老百姓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但禁令毕竟只是特定的限制性要求,短期的严打“送礼”风在一定时间内固然是有成效的,但从长远来看,斩断权钱交易链的工作绝对不能依靠短期来达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效机制的约束,而制度才是相对稳定的行为规则。因此,要让禁令更管用,就需要将禁令上升为制度。只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绷紧反腐的弦,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节日腐败滋生的土壤,让节日“变形记”到此为止。
(文/马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