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类“奇葩证明”层出不穷,外出旅游、买卖房子、找工作、生孩子等,都需要出具证明,社区居委会沦为“万能”的开证机构……针对频遭吐槽的“证明多”、“证明难”,公安部、外交部、民政部等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措施,要求解决此类荒唐证明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办证难、办证繁的问题有望进一步解决。(12月29日,人民网)
回望2015年,“奇葩证明”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关键词。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我还健在”,证明“结婚前未婚未育”,证明“我是我”……连兑换残币、保险赔偿等事情,也需要一纸证明做背书。真可谓“脑洞有多大,证明就有多奇葩。”
奇葩证明属于顽疾,其顽固性的一大根源在于地方政府权力的暧昧。一些地方政府或者对民生诉求和民生难事不重视,又或者希冀于利用奇葩证明体现权力威风,甚至不排除一些奇葩证明本身就是“吃拿卡要”的工具。这些涉及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官德等深层次原因,在年底前彻底解决有一定难度。好在此次中央有关部门直指积弊,说明是要动真格了。一些隐藏在暗地里、时时侵害着政府公信和群众利益的奇葩证明,有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寿终正寝。
解决奇葩证明,更需要上下形成合力。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地方和基层。年底前解决奇葩证明,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地争分夺秒开展工作。首先,应该以各地政府为主,牵头做好奇葩证明的统计和定性工作。一些日常证明,究竟是不是奇葩证明,需要尽快定性,一个地方和基层单位,究竟有多少奇葩证明,需要尽快统计归类,这是开始整治奇葩证明并最终取缔的前提。从目前公众反映的情况分析,各地的奇葩证明数量不少。仅去年年底某省会城市被媒体曝光的奇葩证明就多达33种,譬如:有计生部门要求出具大龄独生子女证明、新生儿上户证明、申报证明;学校让出具子女在外上学,无监护人证明;医保单位要求居委会出具怎样生病、怎样住院的证明;工商管理部门让出具不扰民证明……
作者:唐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