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官员受人喜爱?“形象亲民”可能是答案之一。20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教授张结海发布了他主持的“中国官员亲民形象调查”,并对“如何提升亲民形象”给出建议。(3月21日,环球网)
一直以来,官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其亲民的程度,更体现当代官员“言行合一”的重要性,其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同等重要,内在形象是官员个人素质及能力层面的塑造;外在形象则是官员选择与民众的交流方式,或是行为举止是否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的直接折射。
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程度越来越高,官员的亲民度这个所谓新概念亟需受到重视。如何做到“形象亲民”,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提升亲民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近些年,我们的官员越来越善于通过这些秀来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如,官员为了体现对环卫工人的关爱,凌晨两点到大街上扫马路,以这种方式体验工人的辛苦,可为什么弄砸了呢?非要画蛇添足地加一句:记者凌晨两点在马路上偶遇市长替环卫工人扫马路。一个“偶遇”就把本让人感动的做秀氛围给弄糟了。
真正的亲民,是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态度和责任,通过日常行为、语言和情感方面树立亲民的形象。就像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总是面带微笑,细心亲切,而我们的政府官员作为人民公仆理应如此。说到具体方式,比如,出席公开活动时,不搞排场,与群众同出同进,直接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外出考察乘坐经济舱,像普通人一样逛街、散步;与基层干部亲切对话,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为民务实清廉”,就要视群众为“衣食父母”,视群众的难题为“家事”,视群众的期待为“家计”,视群众工作为“家业”,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头、抓在手中,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多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把亲民视为党员干部努力工作、奋斗的目标,始终保持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的深厚感情,始终保持为民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始终保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奔放激情。
总之,“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亲民、爱民、勤政为民。(文/古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