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近年来,广西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低保资金监管工作,查处了多起“权力保”、“关系保”等贪污、挪用和套取低保资金的案件。(新华网)
低保资金是困难群众用来果腹的“口粮”。然而,低保却屡遭权力“围猎”,成为少数人眼中的“唐僧肉”。在广西部分地方少数村委,利用手中权力大搞“人情保”、“关系保”,更有甚者,利用手中职权搞权力变现。低保资金遭“苍蝇”和“基层蛀虫”围猎,涉及金额之大,牵涉人员之广,真可谓触目惊心。
低保是一种兜底性社会保障制度,它保障的是人类一个基本的生存权,是否有这个享受低保唯一的一个标准就是家庭收入和经济状况。申请低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很多严格的程序来完成,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事后有关部门要进行监管。低保救助应该在阳光下执行,如果暗箱操作,岂不是亵渎了政策的善意,滋生了腐败呢。
其实,各地症状和舞弊方式、手法基本都一个模式;应保不保、所保非人,甚至“被低保”,群众戏言为“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等,这些实际上已成为各地老少皆知的常态。病根病灶相同,应该对症下药,这就是必须严格执行低保认定制度,将每一个环节都晾晒出来,并加大问责力度。
在农村,优惠政策往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一些村干部更愿意用“分摊”的方式来减少矛盾,而不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认定。为了较为“公平”地划分低保资金,“分户保”、“合户保”、“平均发放”、“轮流坐庄”、“一户吃低保、多户得救济”等诸多不规范现象接连出现。
低保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于低保制度本身,而在与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经济利益。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还是村民互相之间最知情,因此要增加民主评议的透明度,避免出现由少数村组干部说了算的现象。特别是公开评选程序,要有针对性地对申请人或者初选人的直系亲属尤其是子女经济条件进行核查。还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人、经办人进行责任追究。
低保制度本是一项惠民的制度,也正由于这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赋予了太多的“相关性”,以致掩盖了它自身。因此,要解决好社会救助领域的“低保乱像”问题,不仅要查处,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把低保制度从众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低保回归“最低生活保障”本身。(文/钟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