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毕业生预计将有82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媒体最近又关注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指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部分大学毕业生以“慢就业”为由,“不就业”或者“懒就业”,实质是逃避就业。(凤凰网)
如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大学生即使毕业的时候不立即就业,也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因为背后有父母的资助。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比如公务员、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等。于是,他们选择继续深造亦或是参加公务员考试。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慢就业”逐渐演变成一种现象。
目前,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慢就业”多少还有些不适应,于是对于“慢就业”质疑者多于赞成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笔者认为“慢就业”现象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大学生逃避现实的表现,更不能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因为时代不同,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社会和高校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加强引导,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
针对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需要我国大学改变传统的就业工作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取消初次就业率。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十分关注初次就业率,很多高校喊出“先就业,后择业”的口号,这的确可以提高初次就业率,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大学生频繁跳槽。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后,选择跳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30%,被称为“早跳族”。对于“早跳族”,用人单位颇为不满,觉得他们缺乏稳定性。
针对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高校应关注大学毕业生中长期就业,并围绕大学毕业生中长期就业来进行大学教学以及就业前服务工作。一方面,片面强调初次就业率并非从学生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追求学校的高就业率,违反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更加关注未来职业生涯的问题,高校应充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只是想着他们大学毕业时的就业。同时,高校还应该重视校友的力量,把就业指导服务延伸到毕业之后,从而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总之,针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慢就业”现象,社会各界不仅要抱以理解的心态,更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而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自身本领,从而努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价值。(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