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伊利酸酸乳”变“伊列酸酸乳”、“雕牌”变“周住牌”……城市中很少能见到的这类“山寨商品”,大多被销往农村地区。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门口,总有商贩出售“五毛食品”。这些小零食包装印刷模糊、厂商信息混乱,还往往有“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充斥其间。
从接受按摩有瑕疵到强制收取保管费,消费维权的热点事件往往发生在城市,而占到我国总人口近一半的农民、占到我国总面积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在消费维权上还存在一定盲区。
应该看到,我国消费维权方面进展不小。以全国12315受理投诉举报为例,2017年全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26,840件,解决552,398件,投诉解决率7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1,639万元。不过,如果把目光投向农村,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很多地方的工商部门数据显示,农村消费投诉比例已超过五成,而最终维权的成功率却较低。
与城镇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短斤少两等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比较普遍,特别是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的多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他们的消费维权意识较差,遇到问题多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由于农村地域较广,行政和社会组织的维权力量相对薄弱,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形势,必须不断创新,继续完善行政监管、行业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消费维权体系。建立“事前教育防范、事中规范监督、事后救济维权”的新机制,实现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由注重事后维权向以规范、预防为主,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维权的转变,及时、有效、全面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深刻转型的中国社会,公众正经历权利觉醒,农民同样会对自身的利益更加敏感。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不能被忽视,农村不应成为消费维权的死角,而更应成为相关部门监管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地带。说到底,保护好农村消费者权益,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