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共享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的出发点、落脚点。它体现了“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特点,即全面小康不能有一个人掉队,是全民来共享的小康。既看到了发展最雄厚的动力来源,也看到了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福利不断的提高,包括不同收入群体在不同水平上都有比较明显的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共享发展既解释了发展的动力,也解释了发展的目的,这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亮点和着力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坚持发展的价值所在。而在7月2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不仅第一次把这一目的进一步确立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全会上更是进一步提出“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这就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明晰了发展的精神实质,凸显了“共享”这一发展的根本理念。
当前,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对此,要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对1800万左右的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要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针对他们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要坚持共享这个发展理念,就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要有“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五中全会具体明确的部署,目的就是为了让发展成果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享有,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真金白银式的实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发展有了这样的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全面小康不仅可以以“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圆满方式如期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热情和干劲、智慧和力量更会充分激发和释放。
民生无小事,也无易事。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各级各地的首要任务。始终把精力用在为民排忧解难上,把心思用在保增长、求发展、惠民生上,把劲头用在转作风、抓落实、促改革上。要坚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全体人民真切感受到全面小康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福利,必将极大激发全体人民共建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望与决心。(文/ 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