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昊:人民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征程中,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追求。
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键是要提高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从落实八项规定以来,吃拿卡要大大减少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好办了”,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了,政府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群众切实感受到简政放权带来的变化明显,感受到改革的“获得感”。
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不能缺位。要始终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加大社会建设投入,建立健全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教育、医疗、养老的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用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让群众看病更方便。贴近群众实际就医需求,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和机构养老床位数,让老人生活更幸福。
群众的获得感,不是空中楼阁,是以干部务实为基础,实绩为保障,切实为民谋福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福利,并由此产生的满足,对干部的认同,对党的拥护。习总书记要求,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干部就当以“三严三实”为标准,沿着民意方向,以群众需要为目标,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把群众的矛盾化解好,把群众的需要满足好。
鞋子合不合适,脚最能感受,最有发言权。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新老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既有思想观念束缚之阻,亦有利益固化藩篱之绊,面对风险之大、挑战之巨的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唯有振奋精神、勇挑重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增加人民的“获得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这就意味着,改革首先要找好起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不断以群众获得感来校正航向,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文/钟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