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军:根治“奇葩证明”过多过滥问题
民政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接连下发通知,专门整治各领域滥开证明现象,明确规定了一些不再开具的证明。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对证明材料的需求并未减少。在许多城市,基层民政部门表示“尚未接到具体通知”,仍然可以办理,一些派出所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仍然接受开具婚姻状况证明的申请。
据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标显示,2005年我国电子政务排名第五十七位,但此后一直呈现下滑态势,2012年降至第七十八位。这表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了。网络不联通、机房不共享、系统不匹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和政府业务的协同。
目前公民户籍、教育、就业、生育、医疗、婚姻等基本信息处于分散状态,信息互通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如“老牛破车”。单纯依靠技术推动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引下,尽快提高网上信息公开的针对性、在线办事的有效性和政民互动的持续性,实现协同监管、一站式服务、决策支持等深层次信息服务,构建起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
根治“奇葩证明”过多过滥问题,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奇葩证明”的取缔,靠某个部门单方行动是不够的,而必须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在地方政府深化改革的大盘子里统筹协调、一体推进。因为剥离“奇葩证明”,本身也有赖于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相互核实、印证,在这方面,应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大数据平台。
不管怎么样,让证明“瘦身”的改革大趋势不可逆转。“简证”,不仅需要简政,更需要政府部门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每一张证明的背后,就是一个政府的形象。简化证明还需要全社会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不诚信行为惩处力度,让所有人意识到不能造假、不敢造假。(文/刘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