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兵:将关键点放在“民声”上
一如既往的是,甘肃把脱贫成效作为考评贫困县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贫困县领导干部“官帽”挂钩:不同以往的是,引入第三方评估,全程参与并监督这次贫困县脱贫攻坚业绩“大考”。
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除了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等“官方”数据外,还将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采取专项调查、抽样调查和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相关考核指标进行评估,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使各项脱贫数据更加可靠、更加公正。
严惩“数字脱贫”问题是保障脱贫成效落在实处的关键。一些地区为了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在数据注水上大费心机,擅改脱贫人口数量、篡改衡量贫困的指标,看似只是弄虚作假的“数字脱贫”,实为不顾百姓生活、谋求一己“虚功”的“假作为”。
这种第三方考核,之所以要将关键点放在“民声”上,是为了更好地让党员干部做到扶贫思路“从群众中来”,扶贫成果“到群众中去”。只有在这样的循环中,才能让党员干部积极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从而得到良好的扶贫成果和真实有效的群众满意。
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估,让硬指标给各级领导套上“紧箍咒”,把“官帽”挂在精准扶贫的大树上,扬起制度的鞭子,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形成威慑力,使各级领导有了一定的压力,让他们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倒逼他们不敢再糊弄,而是真干不可。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否则,就要被追责,就可能自己的乌纱帽不保。
完善考核机制,将减贫实绩与干部考核挂钩,才能真正挤干扶贫水分,才能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扶贫干部如果不愿意被“打板子”,就要努力去“摘帽子”,就要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同时,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用“民意”甄别干部,扶贫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由群众说了算。
引入第三方评估,这意味着贫困群众在脱贫成效考核中也将拥有“发言权”,有效避免“数字脱贫”“被脱贫”现象。这样的扶贫创新举措,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软指标,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形式,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弥补了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估的缺陷,有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为这样的 “中国特色扶贫”“点赞”。(文/刘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