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兵: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一个好干部犹如一盏明灯,照耀一方滋润水土使之甘甜;一个好干部犹如深深的烙印,温暖一方百姓使之终身难忘;一个好干部犹如党的不屈脊梁,引领干部队伍为民务实的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为“好”干部的修炼和成长指明了方向。
我国古来就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说法。就干部成长规律而言,一个干部从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到独当一面、主政一方,既需要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锤炼意志、砥砺品质,也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本领。组织上把干部安排在某一个岗位,既为干部增长才干创造了条件,也为干部施展才华搭建了舞台。
“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好干部是“教”出来的。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对干部的教育。一些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教”。人无天习,教则移风,“不勤教,无以为仁”。培养干部,尤其需要抓好干部教育这一环。要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一心为民、干在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争当“信念坚定、政治可靠,思想解放、敢闯新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不管是干部的个人修为,还是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好”字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干部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只要干部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以此作为个人的“风向标”,完善个人修养、指导具体的实践、作为奋斗的目标,就不会出现偏差,不会让自己在寻找“好”的道路上走向“不好”。同样,群众对干部的评价,不是只看表面,则在心里的感受和体会。想不想干事、自己知道,有没有在做事、百姓知道,能不能做好事、大家都知道。只要一心为民、乐于为民、勤于为民、勇于为民,就是一个“好”干部。
一个干部从起步到成熟,凝结了组织、社会、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大量投入。可以说,组织、社会和人民永远都是领导干部的“债权人”。知恩图报,在私是人品,在公是官德。各级干部都应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放在“债务人”的位置上,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干事情,都懂得珍惜民力、慎思笃行,不能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做“三拍干部”。更不能慷民力之慨,谋一己之私,用党和人民的利益“交学费”。唯有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做出响当当、实打实的业绩,才能回报组织、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成就好干部,离不开组织的精心培养和自身的自觉努力,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监督和评判。用好干部的“量尺”,筑牢政治生态的“地基”,我们党内就能不断涌现出好干部,就能不断为我们的事业添砖加瓦。(文/刘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