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以真诚的态度去“问”,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办”
问政已成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群关系的一个很好平台,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运作程序。地方政府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网络问政于民,本身是一种进步;但如果缺乏真诚的态度,网络问政就会成为敷衍和作秀的工具。
在平时,官员对于职责内的必须要办的为民实事,喜欢一站二看三通过,即使不作为和消极作为,但是也不会有什么难堪的不好结果,平时的工作失误追究机制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完全失灵,长此以往,工作喜欢懈怠而不喜欢勤政的毛病就这样养成了,平时面对上级的监管况且如此,更不要说面对的是老百姓的问政了。
公开问政,本质上是开通普通群众与领导干部沟通反馈的绿色通道,让工作不落实、成效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让领导层面知晓,从而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既是干部亲民爱民的体现,又是群众监督党委政府的渠道,理应成为聚焦问题、优化作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好载体,因而,决不能让公开问政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满意度测评作为探知民意的方式,出现一些失误并不可怕,只要诚恳地听取民意,就有利于为工作找到正确方向。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网络问政工作水平,重点不在于掌握纯粹的互联网技术,而在于把握新的群众观念:要以真诚的态度去“问”,更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办”,真正做到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
纪委监察等相关部门还应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问政提出的问题落实情况和官员做出的承诺等进行跟踪问效,并按照时间节点,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和社会公开,对到期未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据党纪法规严肃追责。惟有如此,问政才能不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才不会不了了之,才能真正问出不足、问出压力、问出实效。
问政不能流于形式,如何建立规范的问效问责工作制度,将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及时加以整改落实,并将反馈结果向社会公布,既是保证政府公信力的必要举措,也是维护问政机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从各地现场问政等形式来看,被动式揭露问题、表达诉求居多,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发掘。(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