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治党,“八项规定”、“反四风”、公开“三公”经费、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央的反腐组合拳在全国形成高压态势,一批位高权重的“老虎”相继倒台,更多的“苍蝇”纷纷落网,开创了肃贪反腐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但腐败这一社会的痼疾,还远远未到销声匿迹的时候。笼子再牢,时间久了,恐有空子,系统再好,运行长了,就有漏洞。反腐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修补“笼子”。
修补补丁自然要找到漏洞隐藏何处?这其实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命题。一是关键岗位的关键人物。既然“常在河边走,那能不湿鞋”那就从常在河边走的人身上找起。二是从即将“平安着陆”的关键节点上找到漏洞,让即将着陆的人真正“平安“。三是从忠诚于“大老虎”身边的“小兄弟”找起。其实“小兄弟”的“忠诚”,也是靠不住的。因“大老虎”和“小兄弟”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感情,只有交易,没有奉献。四川和中石油的“小兄弟”不是将要把后面的大老虎也咬出来了吗?四是从所谓 “上头有人”的对象中找。现实中有很多人所谓“上头有人”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人心存幻想的“宽心丸”,而如果一旦落入法网,与之关系不正常的上层人物,都担心理不清关系。当然,到了实际操作层面,不从根本上管住权力,让权力冲破笼子,必然堵不胜堵、防不胜防,迫使纪律越订越多、越订越琐细,而相比随着形势变化出现的各种花样翻新的以权谋私活动,永远至少慢半拍。
制度好比笼子,织牢修补好制度笼子,让腐败成为禁区,让党员干部“不敢腐”。要通过法制的严惩,让腐败分子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避免“破窗”效应,打消一些人的侥幸念头。织牢修补好制度笼子,让党员干部“不能腐”。缜密的制度主要是约束权力运行,限制干部行为,大到民主决策,小到接待标准,都是在尽力消除权力“变坏”的可能。织牢修补好制度笼子,让党员干部“不易腐”。信息公开制度、社会监督等制度设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公众监督中更新完善,不断增强对腐败病毒的免疫力。
当前,反腐败越来越法治化、制度化、常态化。中国反腐已进入了制度反腐的新时期,亟待从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具体环节,建立完善的反腐败制度体系。所以,修补好现有的笼子,持续激发制度反腐的正能量,才能有力遏制腐败现象多发态势,建设一个政治清明的社会。(东 哥)
作者:
吴朝东